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一章 習慣性誣陷 (2)

關燈
了好日子。

算得非常準,著實的讓人佩服。事實上北宋之後的讀書人都對他這個預言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成真理。這裏我們就不說,這種預言在宋史裏超多,基本上都是知道事實之後,反對派編的馬後炮。單純地以邵雍的理論來判斷,都能知道他是什麽貨色。

“天下大治,地氣從北向南;天下大亂,地氣從南向北。”

以此論調,北方人天生是天下之主,南方人註定了是奴才,絕對不能當領導人。當了,國家民族就要完蛋。對此謬論實在不想多說,只舉一個例子。朱元璋創立明朝就是以南統北,這是錯事?這就是邵雍作為大預言家的本事,明朝建立距離天津橋上聽杜鵑不滿300年,居然沒算出來。

說,你為什麽沒算出來?!

這樣的本事和論調都傳承給了他的兒子邵伯溫。邵伯溫在預言算命方面沒能超過老爸,他另有強項,寫書。《邵氏聞見錄》,從名字上就知道內容都是看到的、或者聽到的。王安石棄地500之說,最早就出現在他的這本書裏。

這本書嚴格地劃分,有前、後卷之別。前卷由他,後卷是他的兒子邵少傅接力完成。父子兩代對北、南兩宋的事全面記載,內容花樣翻新千奇百怪,當成雜談小說來看,那是相當地不錯。

知道了出處,500裏、600裏、700裏之說不辨自明。現在查正史資料,看看到底割讓出去了多少。有個原始資料,是熙寧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宋朝資政殿上呈給神宗皇帝的一份報告,《所爭界至地名白劄子》。裏邊有這樣幾條:

1,蔚州地分,本朝以秦王臺、古長城為界;北朝稱以分水嶺為界,所爭地約7裏以上;

2,朔州地分,往前已經定奪,以黃嵬大山北腳為界;今北朝稱以黃嵬大山分水嶺為界,所爭地南北約30裏;

3,武州地分,本朝以烽火鋪為界;北朝稱以瓦窯塢分水嶺為界,所爭地南北10裏以上;

4,應州地分,本朝以長連城為界;北朝稱以水峪內分水嶺為界。

要註意的是武州,之前沒提過,它是遼國當時的地名,在朔州轄區內。這份報告可以作為整個邊界紛爭的基調,這是沈括入遼之前蕭禧的要價,就算宋朝全答應了,看看割出去的地盤能有多大。

無論如何也沒有500裏,從哪兒算出來的600、甚至700裏呢?尤其是宋朝人怎麽看遼國人怎麽不順眼,在談判中問了句話。

——分水嶺?分水嶺上也是領土,怎麽分。

遼國人答,以分水嶺上的土脊為準,一概平分。

宋朝人面無表情——嶺上沒土的怎麽算。

遼國人詭譎一笑,到遼國去算。

之後才有沈括帶著大批量檔案文件入遼,讓遼國自己讓步。至於後來遼國無恥到出爾反爾又來勒索,所能得到的可以在同年年底十一月宋廷批給韓縝的談判條件裏找出根據。

——東水嶺一帶從雁門寨北過分劃;西陘地合接石長城處分劃;瓦窯塢地合案視分水嶺處分劃;麻谷砦水窗鋪當拆移。

綜上所述,爭執集中在兩國邊境上蔚、朔、應三州交界的5片零星小地段。遼國得到的好處精確計算,在平原地段得到了3處,大的縱深10多裏,小的幾裏多。另外兩片是山地,包括面積最大,縱深約30裏的黃嵬山北麓和天池廟地區。

像宋史裏所說的,以分水嶺劃界,把雁門關天險都丟了的情況根本不存在。第一個問題到此解決,看第二個,王安石當時在做什麽。

聚精會神查資料,在熙寧八年年底十一月,宋廷作出談判批示時,王安石病了。《續資治通鑒長編》裏明確記錄,他病得很重,宋神宗派太監去探望,一天從早到晚來回跑了17次。等他好了,給10天假,沒夠,又補了3天。

近一個月的時間裏王安石沒辦公。哪兒來的在皇帝面前手劃地圖,說“姑欲取之,必先與之”這8個字呢?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割地事件的截止日期。

宋史裏記載的是王安石割出700裏之後立即就解決了,可各種資料顯示,直到熙寧十年的冬天這次領土糾紛才結束。那時王安石早已第二次罷相近一年了。

割地事件到此可以得出結論,一來沒割出去那麽多的地,用很小的代價換來了戰略上積蓄力量攻打西夏的時間;二來這事兒和王安石沒有關系。那麽最後一個問題浮出水面,到底誰才是割地的真正主使者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